本期主题——营造画面空间纵深感

一、 前言

不论多么三维立体的景物,在摄影中,都会变成一张二维的照片。
如何最大程度保留原景的立体空间感,让画面不沉闷更具吸引力成了摄影师在构图时需要思考的一个命题。
这次课程就带来几个拍摄技巧,让你能更好地营造照片中的空间纵深感。

二、 摄影上的空间纵深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空间纵深感。
提到照片的空间纵深感,很多人会和“景深”这个词的基本概念搞混。
事实上这两个词在表现上有所交集,但是内涵其实完全不同。
关于景深,可以参见第35期每周一课介绍

空间纵深感从文字含义来说是这样的:根据透视原理,在画面中表现出空间深度,来给人深远的感觉,更通俗来说就是空间纵深就是让你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感。

所以简单来说,“景深”指的是画面中拍摄最清晰的那段距离。
而“纵深”则是要通过各种拍摄手段,让你在平面照片表现出三维空间感

@包卡利亚-Boccaria 足记号 3933460

在这句文字含义中,有个词非常重要:透视原理。

什么是透视原理呢?透视原本是一种绘画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上的一个专业术语。从其表现形式可以用三个词来简单归纳: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而这就是我们肉眼观察到的三维世界的表现,我们需要在画面中表现出这种效果。

此时,改变镜头焦距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办法。

广角镜头能够“夸大透视关系”,它使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比我们眼睛看上去要大,让空间延展,物体的视觉比例关系也被夸大。而长焦镜头则相反,它使空间被压缩,使前后物体的比例对比减弱。因此广角镜头拍出的照片通常更具有空间纵深感。

不过这中间有两点问题。第一,如果画面景物中没有前景、中景作为参照的情况,只是改变焦距,不改变拍摄位置,一般是不能改变透视关系。第二,如果无法改变镜头焦距(如手机摄影),那么这个方法就不能用啦。

@维纳莎 足记号 26377842

如何在不改变镜头焦距等实际器材情况下,在画面中营造空间纵深感呢?
让我们一起接着看下去吧。

三、 打造画面空间纵深感的技巧

1. 巧用遮叠和纵透视
摄影时,为了做减法,大多数人是不太习惯于拍遮叠的景物的。因为画面中景物的遮叠容易产生杂乱感。

但是灵活的应用遮叠,反而可以突出层次感,进而产生空间纵深。
因为观者根据常识知道,那些被挡住的、轮廓和整体不完整的物体,一定是在更靠后的位置。

@金鑫__king_15237728 足记号 15237728

比如上面这张照片,就是非常典型的通过遮叠来表达空间关系的例子。

1标注的墙体遮住了2标注的布帘、布帘又遮了部分3标注的小狗头部、小狗的头部又遮住了白色墙体,通过层层递进、互相遮挡的方法,前后关系非常清晰,展现了一个狭小空间里的景象。

@卡西莫多 足记号 1886141
@陈果果 足记号 113680
@盛翔成都_0Htc0h 足记号 27980546

除了遮挡,在古典绘画中,画家还常用纵透视的形式,来表达层次感,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摄影上。

所谓纵透视,就是近的放在画面低处,远的放在画面高处。在摄影中,要拍出纵透视效果很简单,只需登上高处,提升摄影位置即可。纵透视大多用在风光摄影上。

@曦哥很忙 足记号 3307487
@AugustRush 足记号 26975546

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通过前期改变相机机位的方法来实现,并且结合起来用效果更佳。只是遮叠方法千千万万,实际拍摄时对于此还需要更多思考:怎么遮叠才能更好表现空间纵深感呢?

2. 利用引导线
引导线构图是非常常用的构图,也是非常容易营造出空间纵深感的构图。

一方面引导线很容易发现,火车轨道、台阶扶梯、花径小路、溪水河流、具有一定秩序排列的同种景物等等等等都是天然形成的引导线。
另外一方面引导线组织画面能力很强,可以很轻易的联结画面两点,引导观众视线从前景移到后景,形成线性透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让观者感受到空间的纵深。

@神兜兜_cc 足记号 650718
@欢乐Song_11940626 足记号 11940626
@新叶应春发 足记号 9130231
@邓歪歪_ 足记号 1008520
@摄影师ALAN 足记号 26743576

单纯的光线也是隐形引导线的一种。
如果能拍出散射的光线,也能营造一定的空间纵深感。
最常见的大概就是丁达尔效应,也就是俗称的“耶稣光”吧。

@阿俊仕Ajax 足记号 25909801
@甘大胖 足记号 28173813
@盛翔成都_0Htc0h 足记号 27980546

3. 有一定衬托功能的前景后景
一幅表现透视感比较成功的摄影作品,应该在前景、中景和远景三者分配上保持协调和对比。
为何一些小伙伴拍的照片总觉得很“平”,空间纵深感不强,这可能是因为:
(1) 缺乏一定的前景
(2)前、中、远景对比度还不够大,让观者对前景的认知不够,使得前景没达到应有的衬托效果。

前景能衬托出景物的大小,渲染一定气氛,让观看作品的人了解到有关景物各部分相对比例,给人很直观的印象。远景的作用主要是延伸画面的视觉层次,增加作品的空间感和意境。

关于更多前景作用,可以参见第13期每周一课介绍

@最佳损友i 足记号 27033809
@瑢记 足记号 6619305

而当你添加了前景和后景后,如下面两张图。

网图侵删
@宁Mr- 足记号 26565727

同样具有前中远景,图2明显比图1的空间纵深感更好。这就是因为图2的前景后景的标示度更高,进而起到更足的衬托对比作用。

一定夸张前景的关键,是要找到原来相对较小的物体,在画面中表现得比想象中大的多或者是和背景中原本较大的物体差不多大。通过画面表现和人类认知的错位关系,才能体现出透视空间感

@模糊地迷恋你一场 足记号 27348832
@山行者 足记号 22808019
@听海的歌 足记号 20470152

所以添加前景时应当要注意添加比例,进行一定的夸大以提高衬托作用,加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4. 空气透视
人们看近处的物体颜色更深,更清晰,看远处的物体则会淡雅模糊一些,这其实是空气透视的原理造成的。空气透视感越强烈,这种感觉越明显,空间纵深感就越强。这种近处鲜艳清晰,远处模糊暗淡的空气透视也是摄影中常见的前后空间纵深的表达手法之一。

@伟明 足记号 26493179
@临风之沂_ 足记号 26923476

在前期拍摄时,我们可以利用早晚光线拍出空间纵深感和立体感。如果此时加上空气中自然的颗粒比如清晨的雾气、中午山间的水汽、城市的雾霾等等拍摄,营造出的空间纵深感和立体感会更强。
因此早晚的光线也是风光摄影的最佳光线。

@陆曦MrL 足记号 26605469
@盛翔成都_0Htc0h 足记号 27980546
@包卡利亚-Boccaria 足记号 3933460
@卡西莫多 足记号 1886141

四、 其他注意事项

看了上面的例照,你会发现很多作者同时使用了多种技巧来保留景物的空间纵深感。
没错,营造空间纵深感的技巧有很多,并不是每次只能使用一个。在拍摄时你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技巧让画面更具空间纵深,更美。


本期课程讲完啦,快收起小板凳,去足记首页点击白色小圆点试试吧!

温馨提示:使用手机自带的原生相机拍照效果最佳哦!

不论是关于本期课程内容还是下期希望听到的课程主题,大家可以在下方的评论中留言交流。本次“每周一课”你若认为很有用,欢迎将此文分享给更多朋友。